返回

九命九度

关灯
护眼
第1章 九生一死的职场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88读书网最新网址m.88xinshu.com

读小学那阵子,小孩子多半是用布带子扎裤子,没什么牛皮带。时常想起自己的第一条正宗的牛皮带,那是爷爷当兵时的军用皮带。说起皮带,还有很长的故事呢!小时候经常看爷爷整理他的军用物品,两把军队的切菜的刀,军帽,和一条军用皮带。时常跟他去放牛,爷爷经常讲些他当兵的故事。他说他以前行军经过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也时常卷起裤腿让九度看他大腿的伤疤,很大一块肉没有,让人看得胆战心寒!那是爷爷的军功章吧。后来才知道爷爷一个季度可以领33元补贴。在九度幼小的脑海里一直有“浙江”两个字,后来到浙江工作,可能是爷爷在他心灵里种下的“到远方去闯荡”的种子吧。爷爷送他皮带时嘱咐他要好好读书,那时九度读小学五年级。那条皮带九度一直佩戴到初中毕业。在物质条件不是那么好的年代,那条皮带一直是九度的骄傲。每次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时总强调说,是爷爷以前的军用皮带。那个时间节点也是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。小伙伴们也只能用手羡慕的摸摸皮带,初中时有一次干架九度也曾经用过一次,那条皮带自然也是军功章满满。记得那条皮带大概有三、四公分宽,有两尺六左右长。有些小的裂纹,就是原来的皮带头的金属扣坏掉了,九度自己就用铁丝制作了个扣,还可以将就用。

这条皮带一直激励着九度好好读书。先是考上民族重点初中,后来考上市一中,再考上大学。记得考高中时家里没钱交报考费,父亲到邻村向自己家门去借的二十元钱。中考完之后,记得在学校的走廊里,隔壁的班主任贺老师问九度读师范还是一中。九度说父亲要他报考师范,两年后就可以拿工资。九度想要读一中,后来报考一中了。记得师范专业和一中最低录取分数是595分,那年中考九度考了607分。九度屁颠屁颠的一阵风似的跑着,当时,手里拿着一中录取通知向家人报喜,父母正在徐家湾自家地里干活。当九度说自己已经被一中录取时,父亲气得用很大的一土块砸向九度。读一中的话,要交一大笔费用,对于大山里靠几亩薄地为生的农村人来说确实交不起学费。九度当时真的不太理解为什么父亲会那样做!那几年刚好是国家领导人南巡讲话前后,掀起经商下海热潮!九度家正处于困难挣扎之时,考上一中要用大笔钱。读一中还是辍学?逼着九度母亲下决心进城做生意,九度母亲向九度姐夫的爷爷借了一大笔钱,然后在城里开一家小饭馆。九度母亲祖上原是地主家庭,有胆识也有做生意的基因,后来在城里暂时立稳脚跟,把九度高中大学的学费都挣出来了。最重要的是感激国家当时的好政策,农民可以进城做生意!

大学毕业,作为浙江引进人才,九度从西部来到东部的浙江工作,十多年过去了,这些年国家发展很快!九度也过的不错,九度在所工作的城市买了房子。现在九度家有两部小轿车,生了两个孩子,一儿,一女,特别幸福!九度把父母也从家乡接过来跟自己一起居住,日子过的也挺好。九度想最大的原因是教育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,同时感恩国家的好政策!当然,九度的心里一直有一条“皮带”,它一直鞭策自己努力工作!

但是号称有九条命的九度不愿按部就班的过,想要干点自己喜欢的事,于是辞职走进全球化的商海大潮。

第二章九创九败的事业

九度觉得自己是能干人,应该达到自己的目标。可是,很多事情不由自己做主啊,九度一直想,在九渡那个落后的地方,自己算老几呢?

可在九度的心里,能人多着呢!只有这几人:第一个是33岁时在美利坚合众国研究机器人的小舅,北京化工学院毕业的。后来又考上北大研究生。读完研究生直接跑到美利坚合众国去工作了。他老婆原央视焦点访谈的。第二个是启蒙老师的儿子,姚博士。在大上海做房地产,做得风生水起,博士表哥买了家乡姚家河许多山搞开发。九度很小的时候发现博士表哥很新潮,博士表哥个子很高,一米八左右,像他老爸姚老师一样高颧骨,穿着八十年代最流行的喇叭裤,披肩长发,样子拽得很,在九度幼小的心里觉得博士表哥就是自己的偶像。以后活成表哥那样!在九度的村子里,红白喜事喜欢用高音喇叭,请得起高音喇叭的人家还是很殷实的(即很富有)。博士表哥买回收录机放潘美辰的歌曲。九度胆儿很肥,总对新奇的事物超级感兴趣,看着博士表哥按收录机的键“咔嚓咔嚓”地响,不一会儿,九度就接管了放歌曲的任务。九度也凝神的听着拉风的歌曲“我曾用心的爱着你??”

第三位能人是光强,不是光头强。严格讲是光祥兄弟。他在大武汉做生意,自己捐钱把通往家乡的公路修好了。原因是自己老父亲老母亲在大城市住不习惯。还是住那云端舒坦。房屋是全木质的隼铆结构,木壁木地板,木匠做得严丝合缝。每逢一日两餐时,围坐火坑边,吃着爽口的酸菜腊肉,抑或是自做霉豆腐,海椒面糊糊,合渣青菜。可以说是纯天然的材质做的饭菜,房顶炊烟袅袅,山中各种鸟四时齐鸣,真是山中无甲子,寒尽不知月,冬暖夏凉,还有吊脚楼上黄橙橙的玉米棒抑或串串红红火火的辣椒,居住在一年平均气温二十一度左右的四季如春的地方,神仙也羡慕啊。

九度说干就干,辞去公职。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。九度曾经分管人事,帮助同事办理过离职的各种手续。自己辞职时车轻路熟。去公安局,检察院,法院,纪委,自己工作的部门,劳动局职称科,编办,工资科。每一处都有专人负责核查,大概八九个部门。并且许多部门不在一起办公,部门经办人可能有不在的情况-一出差啊,下乡啊什么的,一等两三天,其他人是不会办理的,因为要担责任的。九度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星期才办好离职手续。其人事档案最后放在人才交流中心!管他呢,以后又不靠文凭吃饭了。九度办完手续,心情非常复杂,边走边想:今天我走出体制了,我是体制外的人了,全靠本事吃饭啦。

九度原是公立单位的员工,领导不会为难想要辞职的职工。别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入事业编单位呢。你九度又不是专家名人,为难你干啥呢?你既然想离职,说明你足够优秀足够强大,你也不在乎这个职业。特别是年轻人,也许会闯出另一番天地!

九度想到:自己人到中年,没各种荣誉称号,如高级工程师,拔尖人才,青年人才等,想到更好的地方发展!这是个人的自由。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!

既然选择远方,就要义无反顾,九度要做民宿的信念很坚决。今天已经辞职了,平常都是开车的,今天九度一点也不想开车,想要迟一点回家。第二步怎么说服家人呢?九度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冲动。

读书那么多年的意义和价值何在?读书到底改变了自己什么?九度胡乱的想着。九度凡事都爱琢磨得透透彻彻的,九度从长远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眼前的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娱诸多角度来分析。从政治方面看,我们有符合我们国情的国体、政体。在中国,其他任何一种政治体系行不通的。几千年的文化有精华的也有不良的。因此每一个个体的人有复杂性和多样性。就如古代儒、释、道、法、墨、杂、农、阴阳等诸家观点不一。接受不同地域、不同家族、不同家庭文化的思考模式也不一样!还要不断面对外族外域国家的政治敌对。稍有不慎,国家又回到被侵略压榨的动荡岁月。从经济角度上讲,接受教育的人更容易理解国家发展战略。也会对国家经济作出更大贡献。从文化角度上讲,更有利于正能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。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讲,在中国更适合和谐稳定发展。接受教育的人视野开阔,更懂得得体的衣着。也更懂得在合理合法范围内为自己挣的衣所需的要素。食,接受过教育有文化的人更懂得更加健康的饮食文化。住,这让接受过教育的人懂得自己需要私人空间也懂得他人的私人空间。行。这一点特别重要。接受教育的人时时处处懂得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周围的人有不良影响。会规范自己的行为。还有娱乐的需要。吃饱了,穿暖了需要文化艺术娱乐自己。这是这个时代特别明显的特征。最重要的一点是受教育的人不固执。

从以上来看,读书让人变得更文明,更适应在文明社会里生存!想透以后。九度放松了很多。九度把马路牙子上的一颗石头踢了好远,很少说脏话的九度破天荒的来了一句“妈妈的”。连九度自己都很惊讶。

九度快成哲学家了,完全不像要去经商的人。走过一所私立高中,快要到自己小区了。九度下这么大决心下海,耳边响起上海那个老同学的话,“去做民宿这一块肯定没错。”

走着走着就到了电梯里,一阵恶心的烟味把九度呛了一大口,九度连忙退出电梯。想先到小区里的林荫小道先坐坐。反正也不急,自己也可以先整理一下思绪。九度以前烟瘾很大,一天一包。九度戒三次才最终把烟戒掉。第一次是大学时,在夏天一次和朋友游泳上岸后复吸。朋友一包好烟,没禁住诱惑。第二次是参加工作后,过年时一女同事送了八包烟给九度,又没顶住诱惑。又复吸了!而今九度是一个成功戒烟者,他经常在网上分享戒烟心得。一个有二十四年烟龄的老烟枪把烟戒了实属不易。

很多人不信一天有一包烟量的人是如何做到戒烟成功的!九度戒烟和单位体检有关。当时检查说胸部有病灶,也确实伴随着阵阵胸痛。最大震动是比九度小几岁的一个人胸痛,医生说马上住院!把九度吓了一大跳!刚好有一个二岁左右的孩子在那男子身边!九度一想自己的孩子更小,如果某天挂了,小孩怎么办?于是痛下决心:戒烟!不然的话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爸爸。然后把一百多一包的一条黄鹤楼全部都给别人了!戒烟前几天很痛苦,上午八点左右哈欠连连。晚上睡时也想抽,特别是饭后最难受!九度一边采取跑步转移注意力。一边吃南瓜籽,葵花子,零食水果也吃。半年长了十四斤!后来九度在日记里这样总结道:一、靠毅力坚持二、为了下一代做个好榜样三、跑步运动四、不带烟与打火机五、其他替代辅助。后来慢慢适应不吃零食等东西,不借助外力了。九度认为戒烟最大的功臣是一个人的毅力。现在九度很厌恶别人的烟味。

九度以前在单位还是有些才华的,写的专业论文被中国知网收录,也发表过文章《舌尖上的乡愁》。他的文章是这样写的:

前几年给女儿买书,顺便也给自己买了几本枕边读物。本不是吃货,居然赶时髦,买了一本电视热播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相似的书——《舌尖上的中国----文化名家说名吃》,是马明博和肖瑶选编的一本书。书的封面上这样写着:美食,记忆,故乡,文化,随文化名家一起品读这悠远流长的中国滋味。封里也有这样的文字:“一碗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,一箸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记忆。传统美食,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,更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挥之不去的乡愁------”书中写名小吃的作家有梁实秋、周作人、丰子恺、冯骥才、铁凝、张贤亮、林斤澜、汪曾祺、舒乙等。我详细的看了“千人千面”章节。有梁实秋的《面条》、刘齐的《北京的炸酱面》、古清生的《兰州拉面》和董宏猷的《我爱武汉的热干面》。为什么这么强调详看了“千人千面”?可能源于小时候吃面的记忆吧。先摘录一段梁实秋《面条》里的文字:“我有一个妹妹小时候患伤寒,中医认为已无可救药,吩咐随她爱吃什么都可以,不必再有禁忌,我母亲问她想吃什么,她气若游丝地说想吃炸酱面,于是立即做了一小碗给她,吃过之后立刻睁开眼睛坐了起来,过一两天病霍然而愈。炸酱面有起死回生之效!”读到这里,不由得莞尔一笑。

作家写爱吃面条到这个境界!三十多年前家住农村,父母种了点麦子,扛三十里地到城里换成面条,以此补充家里粮食不足。大舅家的孩子寄居我家,有那么一段时间,晚饭是吃面条的。每次吃面前三岁左右的表弟都用说得不太清楚的语气说“大孃,记得给我碗里多放点油!”每每这时,全家人不由得大声笑起来!那时的面条是麦面,是主食,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有特殊的臊子。湖北四川交界的地方必做一种酸菜,酸菜是母亲亲手做的才是最上乘的。自家养的猪做成的火炕腊肉,把肉切成肉丝,和酸菜一起炒,做臊子用。然后放在面条上,不但好看,更重要的是特别特别好吃。是待贵客的上等佳肴。做面时,先打味碗,放煎过的热油辣椒,味精,少量盐在碗底。然后煮白水面条,面条快熟时把汤舀到碗里,汤要适中。煮熟挑进碗里搅拌即可食用。那味道真的是让人口水直滴!

2000年回去到同学家里吃过一碗酸菜面。哎,那味道又六七年没尝到过了!2007年,差不多千里奔袭,开了12个小时的车,一家四口回武汉,老婆说又能吃上一碗热干面。正如董宏猷的《我爱武汉的热干面》中这样说:思乡、思家、思念亲人的情感,又凝聚到热干面上。农历二十八晚上到的武汉,二十九早上,陪丈母娘买菜,到集市上吃了一碗正宗的热干面。熟悉的酱油、胡椒、味精、葱花、香麻油、芝麻酱。味道确实地道,给老婆孩子带回一份,看着他们吃的香喷喷的,想到开车那么累,也不觉得累了!在外面工作十多年了,吃过很多种不同的面条,比如兰州拉面,山西的刀削面,武汉的热干面,浙江的鸡蛋面。但觉得最让我嘴馋的恐怕还是家乡的酸菜臊子面!很感谢母亲,做了一坛酸菜,自己学会了腌肉,时常也做做臊子面吃,可怎么也做不出家乡的味道!时常也这样想,做不成美食家,做一个普通的厨子,自己动手做自己爱吃的,感觉有这样的味道仿佛离家乡近点,这也是不忘家乡的一种方法吧!曹丕在《善哉行·其一》中这样写道:“人生如寄,多忧何为?”突然觉得,每个人的家乡不一样,千人千面也挺好的!

中国目前阶段,演员的收入远远高于其它行业,而且是畸形发展的文化产业!九度美滋滋的想着自己的创业蓝图。做民宿更多的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因素。一个是让房子保证原汁原味的民族设计特色,另一个是让民族特色美食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。


m.88xinshu.com
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

柯南里的漫画家 重生九零俏宝妻 归楚 斗商高达180 降道 噬神大帝 七杀恨 都市搜妖记 植修 炎都的魔法少女